胡 浩
教授
总体设计、组织实施
孙 强
副教授
动物模型、药物机制
王 涛
副教授
虚拟交互、原理知识
李 帆
实验师
技术支持、考核管理
杨 春
副主任医师
临床用药、虚拟病人
余 航
主治医师
病案采集、临床救治
张保军
教授
项目协调、教学管理
李 迎
副教授
基因模型、虚拟交互
高血压是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人群超过3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本实验课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制备、高血压药物机制与高血压急症诊疗等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开展教学。从虚拟标准化病人临床诊治到虚仿动物模型的自主探究,从宏观的药物效果探索到微观的药理机制解析,从角色扮演激发使命感到综合考核全方位反馈,使学生掌握高血压相关的基础、临床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临床评估和决策能力,培养仁心仁术、尊重生命、果敢担当、锐意进取的大医精神。本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情景设置合理,虚拟操作直观,细节展示逼真、学习资源丰富、评价综合全面。
角色扮演,任务驱动
实验者通过扮演实习医生角色,沉浸式体验学习过程。通过参与救治患者的过程,明确学习的意义,激发求知的热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进阶提升。
虚拟操作,探究学习
基于构建的虚拟标准化病人和虚拟实验动物,将抽象的高血压发病机理、药物作用机制等转变为可视化、交互强的虚拟操作,可尝试性探索临床处理、虚拟实验和模拟用药,提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场景交互,资源整合
设计街头施救、医院治疗、实验室操作、虚拟病人用药等多个交互场景,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知识整合贯通,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在系统全面的视角下探索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全程多维,综合评价
系统自动收集过程数据,可视化反馈展示,从实验原理知识、探究操作能力以及临床救治素养等层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薄弱并巩固提高,教师可以展开教学反思、研究和改进。
仁心仁术,浸润思政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验全过程,在虚拟操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通过角色融入熏陶培养学生的大医精神,实现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学习
学习不同类型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降压作用特点,高血压急症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流程。
能力培养
通过虚拟交互操作学习制备高血压动物模型的技能,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临床评估决策能力。
素养提升
通过高血压动物模型制备及基础与临床的交叉融通,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仁心仁术、尊重生命、果敢担当、锐意进取的大医精神。
本实验课程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虚拟实战、学习巩固、课后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课前预习
学生根据“背景知识”板块,在虚拟实战操作前复习相关理论和实验知识,做好预习,包括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高血压的概念、抗高血压药物分类及常用药物、各种高血压动物模型介绍等。
课中虚拟实战(1.5学时)
学生角色扮演实习医生,通过情境CBL案例引导展开实验内容。围绕“街头急救-入院诊疗-模型制作-机制探究-虚拟用药”的故事主线,完成任务1“街头遇险,仁心施救”、任务2“动物模型,虚拟探究”、任务3“药物治疗,仁术笃行”,将高血压急症的临床处理、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等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此部分在最终成绩中占比80%。
学习巩固(0.5学时)
学生在完成虚拟实战操作后,限时30min进行模拟考试,完成20个选择题,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临床交叉型试题。学生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检验测试,在最终成绩中占比20%。
课后拓展提高
学生课后完成“拓展提高”板块,这是对高血压相关医学研究前沿以及高血压最新防治指南等知识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高血压研究热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包括5+3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五年制法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二、三年级学生。